题目说的是手机QQ与微信,可是正文我偏要从Google说起,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见?
Google+一经推出之后,“圈子”就成为了最热讨的社交网络功能话题。你可以将某个人放进一个或多个圈子里,如“朋友”、“同事”、“约炮对象”等等。我们需要“圈子”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某些用户仅希望他的讨论内容只被某些指定的用户浏览到。比如说你也不希望你与对面小区女孩约炮的信息被老婆看到,否则早上就只能孤家寡人去锻炼了。
几乎于此同时,Path2.0的小圈子再次震惊了世界。
圈子的火爆,随后引发了国内顶级互联网产品复制商腾讯的注意。于是,腾讯旗下两大悍将——QQ和微信,都造起了自己的圈子。
我们先说QQ圈子。
2012年3月,腾讯QQ推出一款“QQ圈子”功能。集成圈子功能之后,QQ用户可以实现按照真实生活中的关系自动分圈,并向同一交际圈但仍属陌生人的对象发起对话,拓展人脉。原本在Qzone、朋友网、IM、腾讯微博中,人们在每个地方拥有的圈子是不同的,腾讯把累积在它的社交平台上的大数据进行统一计算处理,然后重新划分圈子,使得人们赫然发现圈子的概念丰富了,还增加了许多朋友的朋友、EX的EX、炮友的炮友。那些被边缘化了的社会关系又重新被拉近了,勾起人们的回忆和兴奋。
但是这个改造还是会带来一点关于隐私的问题。毕竟,每个人在不同的社交环境中展示了不同的面孔,每个产品原本是各自独立不互通的。就像如果突然把你在陌陌的新鲜事同步到你的人人网,突然间打破所有的墙壁,让人们的各种面孔暴露在所有人的目光下,还是会吓人一跳的。
然后微信圈子粉墨登场了。
与QQ相比,在微信朋友圈这些私密社交圈子上,你清楚的知道和你成为好友的人都是谁,看你动态的人都是谁,即使现实生活中没见过,也许早在网络上因为共同的情趣而相识相知。
因为没有社交工具的二次传播,用户不用担心发的这条动态被不熟悉或者不喜欢的人看到。在基于自我的社交圈子里,用户看到的是更真实的朋友们,分享美食、见闻、爱好等等。而且,由于大多数用户在微信朋友圈关注的人比在QQ圈子少很多,且微信朋友圈的信息量没有微博那么大,信息的到达率会很高,传播效果比QQ圈子好很多。
在充满陌生人的附近好友与摇一摇中,微信给了用户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用来生活。
看到这里,我们似乎看见了微信与QQ不同的地方。
QQ将网上的一条狗暴露在人群之中,微信则给了用户一个狗窝。但或许事实并不是这样,因为野心对于每一个张小龙来说,都是一样的。
为了增加本文技术含量,笔者特意去百度了一些关于社交的阐释。社交其实并不难理解,它就是一个由节点和管道组成的网络,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交互内容通过点与点之间有的管道相通。腾讯通过IM内容,获得了中国最大的半社交网络QQ。沟通节点之间的通道属性和SNS一样是熟人交互。只不过即时通讯中流淌的是“即时交互”的内容,SNS中流动的是“动态”。这意味着腾讯只需对QQ与微信稍加改造就能创造出另一张SNS的大网。基于此,马化腾才做出了像模像样的朋友网。
马化腾认为,微信和手机QQ在一开始没有太大区别,甚至一开始导入的关系链也全是QQ的关系。最大的不同,是微信打通了用户的手机真实关系链和互联网关系链。全新手机版QQ打通了手机通讯录,将QQ号码与手机号进行捆绑,用户可以通过不断变化的手机通讯录,不断导入真实关系链。
张小龙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IM工具部署进SNS战场。
到这我们就明白了,在不甘于只做社交工具的前提下,QQ与微信的演进都是遵循是由熟人关系到熟人关系+陌生关系的大关系路线。在Pony的眼中,两者是差异化的存在互相更新代替的。但是事实却是,两者都在由即时工具向社交化演进,只是演进的步骤不同,程度不同。QQ圈子就是微信朋友圈的未来形态。
至于大家热议的手机QQ对微信的COSPLAY,更多的是打通移动与PC端的桎梏。这只是量与形的改变。微信与QQ的终极目标,就是大中国版的Facebook,这一点毋庸置疑。
中国网络社交甚至全球网络社交,都可以说截止目前为止,仍然是以熟人社交为主的,陌生人社交需求比熟人社交需求要复杂的多,发展空间也更大,这个需求远远还没有被满足。微信的国际化,不仅仅是在抢占国际市场,更多的是为中国屁民寻求更多的海外陌生关系。因为Facebook没有做到这一点。这也是腾讯最厉害的地方,因为成功不能复制,除非小马哥操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