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T世界,变革是永恒的主题,不变的是满足客户需求的信念。在这个思路的指引下,一代又一代的IT勇士为之奋斗,推动着IT世界以超越人类历史上所有前辈产业的速度前进。当这个世界被快速地信息化之后,如何以新的手段保留我们的文明,就责无旁贷的落到了我们这一代人面前。
存储,能担起这个重担吗?让我们从存储的现状谈起。
如果把现有的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区域网络)网络存储技术称为SAN1.0的话,那么尽管SAN1.0是当前实现存储整合的上佳方案,尽管SAN1.0在各类用户中已经有了巨大的装机容量,尽管SAN1.0的数据传输带宽已经可以达到8.0G,但我们还是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前所未有的海量数据面前,在日趋复杂的动态IT应用面前,尤其是在蓬勃发展的主机虚拟化面前, SAN1.0如今已经显得有些不尽如人意了,已经开始给用户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困扰了。
SAN1.0的困局:先天固态架构,发展缺乏灵活性
SAN1.0带给用户的困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具体包括:SAN整体性能无法随着阵列容量的增加而增加;阵列的IOPS性能无法随着带宽的增长而增长;容错和负载均要皆要借助于复杂和重复的管理;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独立磁盘冗余阵列)孤岛的条带设置无法实现动态优化;应用数据的I/O吞吐路径和后端存储设置相对固化,无法灵活匹配前端主机的虚拟技术等。
SAN1.0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可以说是由深藏在其体内的先天不足而造成的,SAN1.0脱胎于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直连存储),但也遗传了DAS的部分缺点。自诞生之日起,SAN与其外部主机便是一种静态的主从式结构(主机拥有绝对控制权,存储系统皆为附属设备),其内部则是以硬性磁盘结构为中心,数据资源完全固化在所锁定的磁盘阵列中。这种技术架构可以说是完全以硬件设备为导向,很难实现整体的系统动态优化。
SAN1.0这种以硬件设备为导向的技术框架,给光纤通道和iSCSI存储协议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具体而言,在SAN1.0的技术框架下,无论是使用光纤通道还是iSCSI,都难以实现平滑的数据迁移,都难以实现负载均衡的自动配置,都难以变更配置好的RAID类型,以及都难以很好地支持虚拟化等。而这么多的“难以”最终则使得用户的需求难以得到平衡,使得他们的业务连续性和敏捷性都受到重重的限制,使得他们一直要面对容错性欠缺和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戴尔推出SAN2.0:引领存储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先天不足的SAN1.0可谓是前途多舛,那么SAN技术究竟要何去何从?面对这一问题,一直在反复强调要“简化IT”和“改变存储经济”的戴尔提出:SAN1.0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刚性架构,对这一架构的简单修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要应用新的理论和技术,打造更为灵活的SAN2.0柔性存储系统。
作为开放系统和标准化技术最忠实的拥趸之一,戴尔在开放系统外部存储领域和iSCSI存储全球市场上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Gartner在2008年6月发布的市场统计报告显示,戴尔已于第一季度跃居全球开放系统(Windows/Linux)外部磁盘阵列存储市场的第一名。于此同时,戴尔还以高于排名第二厂商两倍的营收,稳居IP SAN市场的第一名。
就在戴尔存储设备和解决方案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用户认可之际,戴尔正式提出:从长远看,要想更好地满足用户对存储的需求,必须要革新现有的SAN技术,打造更为简化和灵活的SAN2.0系统。戴尔还明确指出,结合业界其它技术的发展趋势,未来的SAN2.0系统将具备以下四个主要的特征:
其一是构架在可以简化传输的高效率和全面普及的以太网之上,因为无论从基础网络还是应用网络的发展趋势看,以太网都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二是采用更高效的对等存储结构,因为这种并行的存储结构可以更好地优化整个系统的性能,其效果好比用拥有多个动力装置的动车组,替换只有单一火车头的传统火车;其三是强化系统的自我学习能力,以此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其四是全面引入虚拟技术,以此提高系统的自我优化能力。
戴尔表示,与SAN1.0的刚性系统相比,SAN2.0将拥有自动配置、自动优化、自我修复,以及自动地本地和远程复制的能力,可以实现基于应用的服务级别调整,可使存储真正成为无需用户干预的“透明设备”。
戴尔目前正在为推动SAN2.0技术的发展而努力,其具体举措包括以成熟开放的以太网技术推进Unified Fabric(统一网络),以全面虚拟化技术为用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以及收购EqualLogic公司来强化新一代对等存储的技术。戴尔高级经理许良谋先生表示:“基于这些强而有力的举措,戴尔正在以很快的速度从多方面引领SAN2.0的技术发展。我们相信,我们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让用户体验到SAN2.0的巨大魅力。”